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经纬 > 德育案例

差生的人格分析

作者:王小东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6-25 23:26:26
 

 

品德和学习成绩不良者,即指我们通常讲的学习方面的差生。绝大多数差生都在人格因素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甚至突出的缺陷。所谓人格是个体多种心理特征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以及他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类型。人格特点是一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它表现在很多方面:兴趣、意志、动机等等。
      一、动机
        动机是促进人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对人的活动有选择、定向和维持的作用。学习动机是对学习这种活动的推动和维持。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差生所表现的特点。
1、学习动机方面
       这些差生没有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虽在形式上也接受了各种关于学习目的的教育,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致使他们的学习动机长期停留在短浅的消极的水平上。学习动机不良的表现主要有:
        被动型。自己没有上学的愿望,由于教师的要求或者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上学。“要我学”三个字概括了这种被动应付的学习动机。
        随波型。同龄的伙伴们都去上学,自己也当然要去上学,上学本身就成了目的。此外并不明白上学还有什么具体意义,而且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虚荣型。学习只是为了受到表扬奖励,因而不能踏踏实实的刻苦学习,说谎就是明显的表现。
       由于这些动机都具有游移摇摆、肤浅狭隘的特点,对行为不可能产生强大的稳固的推动力,所以他们思想长期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其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有许多差生或没有学习动机,或动机不正确,更多的差生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学习。他们对学习成绩不太重视,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想法,对学习采取漠然的态度,没有积极主动性。到学校中来都是教师和老师们的意愿或要求。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常昏昏欲睡或搞小动作,下课后则神采飞扬,判若两人。回到家中也丝毫不管学习的事,做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二、学习风格
一般的学习风格包括学习的策略、学习态度、坚持性等方面。研究表明,优秀生和差生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调控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人具有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性。差生在这三个层面上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1.生理因素
       主要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如事、光、温度等),对一天内的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道的偏爱。差生在这方面常表现出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生物钟紊乱等特点。大多数差生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他们平时在学习中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新旧知识联系不起来,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教育学生的重点来抓。
2.心理因素又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要素三个方面:
(1)认知因素
      它是指一个人的认知风格、认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我们主要从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方式、沉思型和冲动型认知方式两个角度来分析差生的特点。
       第一、场独立与场依存者。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场依存性者恰好相反,它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场独立性认知方式的差生爱钻“牛角尖”,往往凭自己的感觉武断地对客观事物作判断,得出所要解决问题的结果。具有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的差生其学习主动性比较差,依赖老师较强,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整天忙忙碌碌也不知在干些什么。
       第二、沉思型和冲动型。这两种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的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三思而后行”,出错较少,也较能成功。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仓促地做出决定,得出结果,反应速度快,但易发生错误。一般冲动型的差生有比较马虎、粗心大意等缺点,而沉思型的则不愿与人合作,不愿更改不良的学习方法。
(2)情感和意志要素方面
       在内控性和外控性方面,内控性的学生多将成绩和学习的失败,归于自身的不足,把自身的缺点看的过重,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外控性学生则更多的将失败归于外界因素。而不去认识自身缺点,以期改正。在学习的坚持性方面,差生的坚持性较低,表现的松松垮垮,一遇到挫折就灰心、退缩,以致不能完成规定的任务。
3.社会性要素
      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所表现的特征。差生中合作性较差,多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伤害,不愿与同学们交往。特别在学习上的讨论与合作更是少见,不愿参与竞争,惧怕竞争,常回避退缩,独来独往。
三、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学习成绩起着重大作用,更能促进人们去学习。而差生则一般学习兴趣较低。兴趣包括四方面的特点,即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和效能性。
四、情感
     学生在学习中良好而又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特别对理解和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差生与优生相比较,在情感方面有如下特征:
1.人生观和世界观上。对现实的态度比较冷漠和不满,人生观和世界观与比较消极,颓废。由于他们对学习较少有过成功的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更不知勤奋为何物,所以对学校、老师的情感表现的比较淡薄,甚至发展到产生对立的情绪。特别象老师给他们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则更会有强烈的反感,这样他们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和知识的讲授,更不愿认可和接受。
2.心理上的闭锁。他们常采取隐瞒、欺骗等手段避免来自教师和老师的惩罚和责备。时间长了则在心理和行动上对教师和老师疏远。在心理上常自我闭锁,不愿交流,有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差生喜欢自己想心事。有着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的中小学生在他们以后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阻碍。
3.在自信心和自尊心上。随着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伤害和丧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常自暴自弃。这是差生的另一种情感状态。如果学生在某种或某次的考试中成绩较差,再加上教师和老师采取的方法不恰当,他就会丧失对这门学科学习的信心。再者青少年的自尊心比较强,因学习成绩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时,其自卑感就日益增长,时间长了就产生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敌对情绪,对生活悲观失望,有的甚至沦为犯罪。
五、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它能够了解、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活动、并能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要求、控制和激励。自我意识的薄弱往往是导致差生诸多问题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此,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差生的特点: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它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的前提。差生的自我认识有以下特点:
(1)自我认识比较模糊且比较混乱。对自己的各种状况不了解也不清楚,甚至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以及与别人的差距。
(2)自我认识比较片面。有的差生也有自我认识,但多局限于某个方面。若自卑感较强和自信心较低时,则会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弱点和短处,对其优点则看不到或不能正确的对待。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及其个性特征的判断和评估。差生的自我评价有以下特点:
(1)自我评价较低,有较强烈的自卑感,信心不足。
(2)对自己的评价多依赖于别人的看法。他们由于信心不足,更是容易相信教师和老师等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多地去否定自我,甚至不少还会怀疑自己天生就不如别人。
3.自我激励。学生自我激励力量的大小与自己学习成败的经验、自我认识等密切相关。差生学习失败的经验是较多的。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过多的失败经验,易形成差生的动力障碍。这种障碍一是能直接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二是由于多次失败引起他们不愉快体验,会使他们减少学习兴趣。因此差生不但不会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反而还出现自我贬低和自我抑制。如果长期恶性循环下去,他们的学习则无动力,索然无味,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其转化是有很大困难的。
        可以看出,积极的人格因素是智力发展、创造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从差生的人格缺陷出发,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对其转化将有重要的作用。
差生的人格转化策略
尽管差生身上存在着不少弱点、缺点,给教育带来困难,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某些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譬如:重人情、讲义气、守信用;活动能量大,心理融合能力强;思维变通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好胜、勇敢、果断。充分调动差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发现并挖掘差生的积极行为,差生转化工作需要智慧。
1、情感导入,以满足心理需要为出发点的转化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品德差生常常生活在冷漠心理气氛、保守心理气氛下,失去了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可能。安全感的缺失使他们处在深刻的焦虑不安和彷徨游离之中,特别是由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直接导致他们用“对着干”、调皮捣蛋等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期望唤起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与爱抚。经验表明,差生一旦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就会在心灵深处激发起自尊、自强和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从情感上会和老师亲近,出现改过从善的契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于老师的爱,学生是十分敏感的,是真爱,总会引起师生双方内心的“共振”、“共鸣”。“爱”不等于迁就,“爱”不等于怜悯,爱要真心,爱要恒久,爱要严厉。《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把满腔热忱倾注到学生身上,建立起真正的师生友谊,教师的教育要求才会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才会被学生接受。
2、肯定评价,以增强自尊心为出发点的转化策略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品德差生不但有自尊心,而且较之一般学生自尊心强烈。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够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差生身上的积极行为,适时予以肯定和激励。较之经常被斥责,差生心理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得到了呵护,日久差生们就会在维护自尊心的动机驱使下实现行为和认识的升华。
3、制造认知失调,以打破心理定势为出发点的转化策略
形成差生后,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品德差生一直生活在消极心理气氛下,一部分人往往会自命“看破红尘”,或形成一套颓废的“人生哲学”,他们不怕管、不怕压、不听劝、不受“贿”,软硬不吃,俗称之为“牛皮糖”式的差生。对待这样的差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可供借鉴。这一理论认为: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经历着种种打破人们心理平衡的事件,于是人们的心灵永远处在平衡的打破和平衡化的矛盾过程中。针对差生的敌对情绪和对犯错误后面临处理的预计,采取非常规处理方法,制造认知矛盾,使他们形成认知困惑,打破心理定势,形成心理震荡,引导建立新的心理平衡,从而改变其态度与行为。譬如:“冷处理法”,不是不处理,而是暂时“不闻不问”,引起差生的疑虑不安,产生认知失调。又如,让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的品德差生当一回纪律班长,把维持课堂纪律的重任交给他。不守纪律与督促别人遵守纪律是矛盾的,它会促使其产生心理震荡,起到打开转化突破口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差生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转化工作也决非短期行为,要反复强化,不断激励,要求教师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帮助差生寻找情感归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帮助他们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空间、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同时做好针对差生的教学方法改进工作等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实际问题。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新的差生还在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加强教育研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点击数: 325 【字体: 收藏

上一篇:上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下一篇: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