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 教学资源

贯彻新课程理念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8-05 22:17:16
 

贯彻新课程理念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谈谈历史教学发展学生能力的几个途径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活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及学生分组互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等途径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词]

动手实践   问题情境   分组互动   竞争机制   发展能力

 

20039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开始在珠海实施。经过这几年的操作和实践,我认为新课程与旧课程在理念上的最大差别在于: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现在,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全面铺开,如火如荼,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怎样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呢?本文以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通过动手活动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通过“教学建议”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案例”,鼓励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动手活动能较好地体现这一要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著名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动手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改变以往“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由于历史都是已经发生的人和事,知识本身具有间接性、过去性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加强动手活动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还能为发展动手实践能力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比如,我在讲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课时,就指导学生集体制作陶活字。课中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制作中来,他们有的制单字、有的排版,有的刷墨,有的滚压,有的揭纸,忙得不亦乐乎,一张张简单、粗拙的印刷品通过同学们之手最后完成了。这一动手实践过程不仅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和感受了历史,深深地理解了历史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作的艰辛,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展示了自己的动手才能也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践的联系。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设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问题情境是促进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的条件。CJI•鲁宾斯坦在说明思维过程中心理本质时指出:“思维过程最初时刻通常是问题情境。当人们要了解某件东西的需要时,他开始思考。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愿望,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我在讲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一课时,就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史实,让学生以爱国精神为主旨,对屈原的嘉言懿行进行思考,这就是创设了一个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不断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不断深入和升华,许多学生赞同屈原的死是爱国举动,认为他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有的学生还引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认为屈原的死比泰山还重,还有的学生以所听说过的谭嗣同事迹为佐证,肯定屈原的死是有价值的。然而,也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发动人民继续斗争,爱国还不是一句空话,甚至有学生认为屈原不是真正的爱国者,因为当楚国面临危急之际,作为楚国的大夫,应勇敢地站出来组织积极的反抗斗争,而他却选择了自杀,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学生各抒己见,不拘泥于传统与教材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而我并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或“唯一”的答案,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要求每个人用具体史实和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可见,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活化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此外,问题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可以说,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起学生认识历史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

三、通过分组互动发展学生合作能力

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更需要每个人加强与他人合作。一个缺乏合作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取得较大成功的,甚至在当今社会中无法生存。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分组交流,互动协作,协商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合作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分组互动,在互动中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善于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使学生在多赢、共赢中,更多地体验合作的乐趣和喜悦,培养和发展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和北伐军与三个军阀的实力对比,然后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北伐军总司令的话,该制定怎样的作战方针?”,顿时各个小组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不同思维在讨论中激烈碰撞,激励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去交流。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有的认为先打孙传芳(孙的地盘在东南沿海,可以先行切割、孤立,其兵力也较少),有的马上反驳:在东南沿海,帝国主义军舰比较集中,国民革命军容易面临腹背受敌的形势。经过充分的交流协商,最后大家意见渐趋一致:先打吴佩孚(他兵力相对较少,且地处内地,帝国主义军舰给予直接支援的可能性不大,西北地区还有冯玉祥的部队响应,可以南北夹击吴军),再打孙传芳,然后打张作霖,最后自然地归纳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中解决了问题,加深了认识,而且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发展学生竞争能力

    竞争是指学生们在课堂里充分展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照优胜标准而使自己超过对手的过程。欲使学生将来能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则需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而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适当举行历史知识竞赛便是培养他们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在的初中生好思维、求胜心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竞争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开展各种竞赛,如举行基础知识竞赛、时间巧记竞赛、历史填图竞赛以及快速抢答、辨断真假等,很受学生欢迎。

比如,我在讲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就开展了“火眼金睛找错误”竞赛活动,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五分钟,然后“鸡蛋里面挑骨头”,分组竞赛,找出下面错误:1208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结果曹操胜利,就实现了北方统一。2200年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了赤壁之战,最后孙刘联军失败,退守南方。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找出《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几处设计错误(图略)。我还在本课中,借鉴中央台“幸运五十二”节目,举行了“风火擂台━━幸运五十二”竞赛活动,分必答题、抢答题、一人比划一人猜词等,选出本节课擂主和最后获胜小组。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不仅从中掌握了知识,巩固了记忆,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锻炼了竞争能力,就连一些智力并不出众的学生,一旦处于竞争状态,也会爆发出在平时难以发现的智慧火花。

当然,发展学生能力,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并不仅仅以上这些,它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作为中学历史老师,我们应责无旁贷地站在时代的前沿,面向新课程,为培养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而努力!

点击数: 164 【字体: 收藏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