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成人化”管理模式初探
高中学生从年龄看,大多属于十六至十九岁这个年龄段,心理学上把这个年龄段称为“青年早期”。
“青年早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极宝贵的黄金时期,人们常形容为“花季”、“雨季”。这个时期,人的生理机能大多发育成熟或接近成熟。这促使他们在心理上对“成熟”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期待。他们对于父母、师长们仍然从头管到脚,从日管到夜,事无巨细的过问,从心底里感到烦躁和难受。迫切希望师长、双亲不要把他们当孩子看,能给他们以成人的待遇,赋予他们以较大的灵活性、自由度。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采取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方法。“准成人化”模式正是调和这一矛盾的润滑剂。
所谓“准成人化”管理,即把正处在十六至十九岁年龄段的未成年的中学生当作成人,用成人管理的方式,准确地讲:用类似成人管理的方法来管理他们。这种模式的提出,既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故作惊人之语,也不是无视现实的奢谈。相反,它是贴近学生心理实际和现实状况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首先,“准成人化”管理模式,具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早在1919年,中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就指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一国当中,人民情愿被治,尚可以苟安;人民能够自治,就可以太平;那最危险的国家,就是人民既不愿被治,又不能自治。所以当这渴望自由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给他们种种机会得些自治的能力,使他们自由的欲望可以自己约束。所以时势所趋,非学校中提倡自治,不足以除自乱的病原。”同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均深知“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且取得很好的效果。其实学生管理中这一原则同样重要。中学生渴望张大、渴望成熟,这是“材”本身的需要。如果教育工作者无视这一现实,那便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那就必然会出现“良好的动机,收不到良好的结果”的结局,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失败的教育。相反,如果正视现实,把握好教好契机,相机引导,教育效果便会事半功倍。“准成人化”管理模式正是这样一个抓住契机,相机引导的教育管理模式。
其次,“准成人化”管理模式有其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其社会性,即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位置——角色。同时社会有对每一角色从法律、道德、习惯等方面作了许多限制。而处于某一角色的人,总是不断地从现处角色进入期待角色。这种期待便是“角色期待”。学生们对成熟的渴望就是一种典型的角色期待心理。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当角色期待得不到满足,乃至周围角色无视其期待心理的存在,期待便会变为失望。一旦如此,角色间便会充满矛盾,形成心理学上所谓的“角色冲突”。表现在中学生们的身上,便是以这样那样的形式与教师、家长相对抗。
“准成人化”管理模式正是基于正确引导中学生的期待心理,消除“角色冲突”而设计的一种心理管理模式。
第三,“准成人化”管理模式,是新时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在管理上,我们的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管理上的民主意识,“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准成人化”管理模式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自治”要求和“参与意识”。这样就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平了道路。
那么,如何实施“准成人化”管理模式呢?在实际管理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深入了解学生状况:
“准成人化”管理毕竟不是成人化管理,中学生毕竟不是成人,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毫无准备地把学生直接当作成人管理,而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特别是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现状,以及这种状况形成的诱发机因。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以便使我们在运用新的管理模式时,有的放矢。这里的了解,我们采用了问卷的方式。问卷的内容包括家庭情况;原毕业学校的情况;理想教师的标准;喜爱和喜爱的学科及原因;喜爱和不喜爱的管理方式……
二、激发学生的成人意识:
中学生一方面渴望成熟,另一方面成人意识淡薄。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明白师长之所以“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其根本原因是自身的纪律、道德等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使师长担忧。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有成人意识,即有成人般的自制力、道德观,让师长觉得你确实长大了,过去的担忧成为多余,从而成为父母、老师放心的好孩子、好学生,完成一次角色升华,达到角色期待的满足。为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一个年级确立一个主题:一年级,高中阶段的成人意识的启蒙教育;二年级,“十八岁生日”的公民意识的教育;三年级,“未来劳动者”的意识教育。
三、制定适合学生的目标:
“准成人化”管理模式的关键是师生共同指定可行的目标。教育管理者,应及时地把学校、家童、社会对学生的种种要求、希望都清清楚楚地告诉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应该处的角色位置和这一角色应该承担的种种责任,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然后对照要求,找出自身的存在问题,因人而异制定出阶段性目标(许多阶段性目标的总和即总体目标)。这些目标的制定,遵循“总体按年级,个别有例外”的原则,即总体上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为准则,针对个别特殊情况,区别对待。为了确保目标如期完成,还拟订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目标、拟订具体措施时,要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让他们充分发表看法,自愿自觉地订出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完成目标的方法,同时还应考虑到目标间的梯度。
四、创设学生成长的机会:
有了目标,学生并不会自然地到达目标,还必须管理。“准成人化”管理模式中,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管理。只是把这种管理由前台拉到幕后,充分地让学生在管理中较多地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成人角色。这就需要我们创设大量的机会。比如:在班级集体管理中采取“值日班长轮值”制、“一天班主任”制;在宿舍管理中采取“民主生活会”制、“最满意环境布置设计”;在学生个人管理中采用“限期目标完成”、“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式,自找差距,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总之,“准成人化”管理模式,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通过鼓舞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自尊心,达到自我教育和完善的教育管理方式。这对于渴望成熟的中学生而言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管理模式。
|
上一篇:上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下一篇: 高考状元是怎样炼出来的
- 相关信息
- 无相关信息